一份珍贵档案,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与先辈、先烈对话,叩问初心;一次党中央的高度评价,展现了巴渝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的卓越贡献;重庆九龙坡铜罐驿的周贡植故居,记录的巴渝地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是对党员、干部进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教育最生动的地方教材,是今天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力量源泉……无论是平常的日子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节假日,革命文物像磁石一般吸引着观众走近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
7月1日,中共四川省临委会扩大会议会址暨周贡植故居(以下简称周贡植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初心·使命·奋斗——巴渝地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文物史料展》同时在周贡植故居开展。当天,重庆市九龙坡区的100名新党员还在周贡植故居举行了入党宣誓活动。
革命文物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
“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500多项革命文物主题宣传活动、700多项文物惠民服务项目在全国展开,在重庆,以“初心·使命·奋斗”为主题的巴渝早期共产主义运动文物史料展在周贡植故居开展,约170张图片,240多件文献资料,全面呈现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在巴渝大地上的伟大实践。
摸清家底,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第一步。周贡植故居展品出自英国国家档案馆和一家中央级档案馆与两家国家级博物馆,档案文献之前大多数未公开展示过;展出的中英《烟台条约》《烟台条约续增专约》。很多人只知道条约的内容,但并没有见过条约的真容。“我们为寻找《烟台条约》《烟台条约续展专约》花了近40年时间。”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称,从1980年起,他们便开始研究重庆开埠的历史,找遍国内,都没有找到上述条约的原始文本。
直到2018年,研究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周勇的博士生刘婧雨到英国牛津大学开会,周勇安排她去英国国家档案馆查询“外交”档案,但没有找到。随后,周勇请荷兰莱顿大学研究员张克雷协助,刘婧雨终于在“贸易”类档案里找到了条约的目录。2018年4月,周勇率队赴英国国家档案馆查询,最终见到了《烟台条约》和《烟台条约续增专约》的原件。
“打开他们的那一刻,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烟台条约》由大清钦差便宜行事大臣李鸿章和大英钦差驻华便宜行事大臣威妥玛签署。其中威妥玛在英文版的签字处盖有英国的火漆。打开条约内页时,火漆与页册粘连在一起,可见自1876年签署以来未曾有人翻动过它。我们有幸成为第一批查阅此件的重庆人。如今,我们将这两个条约的原件复制出来,一起展陈,见证那段屈辱的历史和先辈追寻民族复兴的步伐,特别有意义。”周勇说。
一系列革命文物政策,密集出台。2018年7月,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对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18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完善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好革命文物,传承好红色基因;加强国务院文物部门职能,提升革命文物的管理能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在全国深入展开。周贡植故居修复开放是运用重庆红色资源、弘扬革命文化的具体行动和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尝试;作为老党员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党委书记彭禹也参加了当天的活动。他说,1926年3月,在周贡植的影响下成立了铜罐驿龙脑山党支部,这是当时巴县最早的党支部。它就像一粒革命的火种,给黑暗中的人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今天,我们在周贡植故居组建了英雄湾第一党支部,现有党员19名,我们将秉持先烈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建设‘第一支部’特色党建品牌,力争将周贡植故居打造成为全区乃至全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基地。”周贡植烈士是早期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缩影,是新时代全体共产党人学习的典范。
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
历经3年保护修缮,投入文物保护利用经费2000多万元,周贡植故居是一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落,房屋主体面积1100多平方米,由中、东、西三院组成,分别为初心堂、忠心堂、赤心堂,青瓦白墙,端庄大气,于7月1日面向公众正式对外开放。《中国文物报》记者获悉,近年来,重庆九龙坡区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周贡植故居保护利用工作,编制了《周贡植故居保护修缮设计方案》和大数据+线上线下博物馆方案,确定了运用周贡植故居及墓作为强化统战阵地,服务主题教育让党员们通过“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更好的完成精准脱贫攻坚的任务,成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举措,结合乡村振兴周贡植故居内的“初心”主题邮局正式开放,让其成为历史文化名镇铜罐驿镇中历史文化名村陡石塔村的主题红色旅游文旅产业融合新亮点;目前,周贡植故居及作为革命纪念地建设已纳入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发展规划。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多种途径,还在持续探索。《中国文物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还展出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档案——《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的俄文原件和中译手稿的复制品(这份《重庆报告》的来龙去脉,曾在2019年1月2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主办召开的文物好新闻推介暨媒体座谈会上进行发布推介,成为中国西部首次唯一入围的文物好新闻,为革命文物宣传传播工程有力推助,刊登于《重庆日报》2018年12月25日第4版),媒体的介入让革命文物宣传传播成为亮点。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讲好红色故事
《初心•使命•奋斗——巴渝地区早期共产主义运动文物史料展》当天也在这里揭幕开展。展览涵盖了从重庆开埠,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播、1920年重庆共产主义组织成立,到1926年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及至 1928 年中共四川省委成立的历史进程,以及革命先烈浴血奋斗、英勇悲壮的光辉业绩。九龙坡区委有关负责人说,举办这个展览,就是要告慰先烈,资政育人,就是要牢记巴渝地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
《中国文物报》记者从本次展览策展人、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教授获悉。1920年重庆共产主义组织给共产国际的报告,在展览中是最为耀眼的展品。在一面巨大的透明电子屏幕后面的背景墙上,是《重庆报告》的俄译稿;上面叠放的是中文翻译手稿,而透明电子屏上滚动播出的是《重庆报告》的要点:“共产主义是现在和未来与邪恶进行斗争的手段”“联合各省的一切共产主义组织”“到俄国去……全面了解共产主义”“将来回到四川,把在俄国获得的知识,运用于我们的组织”……
周勇说,这让我们穿过《重庆报告》的中文译稿、俄文译稿,回到了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与先辈、先烈们直接对话、叩问初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展览首次公开展出了1926年中共中央对川渝党组织的高度评价——“川省现是最好工作之地,四川工作同志其刻苦奋斗的精神,更有为别省所不及者”。
“这是巴渝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的卓越贡献,也是党中央对他们的高度评价。同时更是对当下每一个共产党员灵魂的拷问。”周勇说,我们都应该对照93年前党中央对重庆党组织的评价自问:我们的努力达到全国“最好工作之地”了吗?我们仍然保持着“刻苦奋斗的精神”吗?
展览还第一次展示了当年在周贡植故居召开的中共四川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的警句:“只有从工作中,才能改正同志的毛病;只有从斗争中,才能锻炼同志的勇气。
一个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先锋,一切人们的模范,是群众运动的领导者,是被压迫人们的福音。因此,共产党员的工作是要忍苦耐劳,百折不回的。”
“这些话语如黄钟大吕,展现了在革命低潮、面临生死存亡之时,重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和顽强作风。这是对党员、干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最生动的地方教材,是今天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力量源泉。”周勇说。